在中国大年初一、美国除夕的喜庆祥和时刻,著名美国主流英文杂志《看得更远》(See Beyond)和比佛利艺术共同主办的“黄建南封面人物”新闻发布会在帕莎迪纳的Langham酒店举行。
发布会上,主持人——LABA国际艺术节创会主席、比佛利艺术创办人周正首先介绍了《看得更远》杂志社社长奥拉·英巴鲁斯博士和主编斯蒂芬妮·艾尔伍德。随后,斯蒂芬妮·艾尔伍德主编详细介绍了她在采访黄建南时的感人场面。
艾尔伍德主编说,出生于1952年的黄建南,由于家庭贫穷等原因,无法上大学。不过,他广泛阅读教科书,研究科学、艺术、数学和任何他感兴趣的东西。
其后,黄建南徒步旅行了38,000 多公里(23,612.11英里)。九年时间,他南北闯荡中国。他没有经济来源,也没有赞助商。他还不是很有名,但这不是宣传噱头。他是一个非常真诚的人,不会做浮夸的伪装。这一趟,建南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人,体验了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 来自全国各地的市民和农民分享他们的食物、住宿和生活。 他以画报恩。在没有画布的情况下(偶尔会出现这种情况),他可以在任何物体表面上作画。
1970年,在北方农村,建南为了感谢一位乐于助人的村民,在木板上创作了一幅美丽的画。四十年后,一位朋友在自己的旅行中偶然发现了这幅作品,并与建南分享了这一信息,建南从原来这个人的手中买回了这幅画。大约四十九年后,这件早期作品被添加到展览中。 从一段充满挑战但又充实的时光中得到一个非常具体的回忆是多么有趣啊!如此独特的风格,在几十年后才得到认可,这是何等的深刻!
艺术领域的许多人将建南的作品比作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年)的作品,后者是法国艺术运动中野兽派(“野兽”)的领袖,拥抱“强烈的色彩”和“个性化的表达”。马蒂斯解释说,他的作品旨在提供“一种舒缓、平静的思想影响”(www.artist.org)。推测还表明,建南的作品呼应了毕加索(1891-1973)的元素,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的虚拟进步”。毕加索曾说过,“我按照我所想的来画物体,而不是我所看到的”(theartstory.org)。
我经常想知道艺术家对“专家”意见的看法,所以我问建南是否认为他的作品是野兽派“野兽”的代表。
整个下午,我本可以自己回答这个问题。当然,建南说没有。
艾尔伍德主编说,建南画的是真实的,但又是感觉的,这听起来有点像毕加索,但这个概念远不止于此。建南在中国的行走让他的意识充满了强烈的情绪反应。他对色彩的诠释性运用有力地表达了这种程度,有点像马蒂斯,但又有所不同。建南独特地将油画颜料的鲜艳色彩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相结合。他的构图在人们的想象中浮现,然后慢慢融入其中。
当被直接问及他认为哪些艺术家可能会激发灵感时,建南解释说,他的艺术范围很广,比如毕加索、达芬奇、整个后现代主义,还有一点莫奈。我读到的评论家都没有提到克劳德·莫奈 (Claude Monet,1840-1926年),这位法国画家以宁静的睡莲系列而闻名。您可能会感兴趣地了解到,在 1872 年,一位评论家提到了莫奈的《日出印象》,并嘲讽地使用印象派一词。这个运动的艺术家无论如何都采用了这个词,这个令人兴奋的运动诞生了(claude-monet.com)。但莫奈所说的更重要的宁静当然与建南的哲学产生共鸣。
说着,说着,艾尔伍德主编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在回答《中国日报》记者的提问时,周正说,自己也是《看得更远》去年的封面人物。他表示,推荐黄建南先生,不仅仅因为黄建南先生在中国大陆是一个影响力颇深的艺术家,在欧洲和北美地区影响力也是在亚洲籍艺术家里屈指可数的。最近两年,黄建南在北美地区的网络关注率超过千万人次。被《看得更远》选为开年封面人物就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情。
尽管新闻发布会现场是北京时间的凌晨三点,但居住在北京的黄建南还是通过视频连线现场并接受采访(上图)。他激动地说:“首先,感谢《看得更远》杂志的斯蒂芬妮·艾尔伍德主编,把我的画作、还有我对艺术的思考写出来,让更多人了解我。艺术没有国界,需要我们彼此交流,取长补短。我想《看得更远》杂志选我为封面人物,也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艺术。今天是中国的大年初一,我在这里也祝大家兔年大顺,皆得所愿!”
“另外,说到中国的传统,中国人讲究‘和而不同’。在艺术交流上,我也是主张‘和而不同’的。就是说,交流过程中我们都应该是和谐的、友善的,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不必与对方相同。什么叫沟通,在我看来沟通就是互通有无,然后共同进步。最后,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中国艺术家,能登上《看得更远》杂志的开年封面人物,我特别开心,再次感谢周正主席的推荐,感谢《看得更远》杂志社社长奥拉·英巴鲁斯博士和斯蒂芬妮·艾尔伍德主编。也借此机会向海外的艺术家问一声新年好。新的一年,祝大家吉祥如意,更上层楼!”黄建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