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5 日下午,2024 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简称 " 创交会 ")分会场重磅系列活动—— 2024 年中国创交会技术经理人峰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本次峰会以 " 凝聚专业力量 共建协作网络 " 为主题,由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筹备办公室主办,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研究院承办,凤凰网财经、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北京国际技术交易联盟、中关村技术经理人协会、香港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协会、香港物流及供应链多元技术研发中心、汤逊湖科技创新中心、广州华昇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协办。来自京津冀首都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 中三角 " 等区域的院士专家,科学界、产业界、投资界等代表参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 "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 作出系统部署,其中提到,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
创交会作为国家级、国际化、开放型的创新创业成果展示与交易平台,自 2015 年创办以来,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助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24 年创交会特设技术经理人峰会分会场,旨在汇聚全国乃至全球技术转移领域的精英力量,构建全国技术经理人协作网络,共同探讨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新路径,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与深度融合。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张志宏以 " 高质量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高效率形成新质生产力 " 为主题,从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部署、科技成果转化实践的成效、科技成果转化方向的思考三个方面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点方向和路径探索》开幕演讲。
他提到,从战略导向看,党中央国务院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指明方向;从制度供给看,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基本建立;从创业跃迁看,技术创业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绕不开的内容。技术合同市场规模和活跃度逐年提升,技术转移服务搭建起成果转化 + 技术扩散主体矩阵,国家、省市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科技创业孵化载体已形成 " 燎原之势 ",科技金融支撑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跨国技术转移体系初步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成绩显著,但仍存在技术要素市场不平衡不充分、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业态尚未形成、复合型高素质成果转化人才不足等问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涉及科技成果转化 10 个方面的重要改革方向,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 " 走深走实 "。" 技术创业成为抓好高质量孵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要关注技术创业对成果转化的‘引爆点’功能,提高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专业孵化对‘硬科技’的选育水平。加强高水平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技术转移机构和服务网络,推动服务机构向体系化专业化发展。今天峰会聘任‘中国创交会技术经理人 50 人’就是很好的做法。此外,加强金融资本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全周期支持,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早期、小型、长期和硬科技领域的企业和项目,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张志宏说道。
广东省科技厅原二级巡视员、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协会会长周木堂表示,作为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纽带,技术经理人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不仅是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桥梁纽带,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 最后一公里 " 的重要推手,更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关键人才。其专业素养、市场洞察力和资源协调能力,对于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科技强国建设步伐加快,培养更多懂市场、懂技术、具有全球视野的技术经理人势在必行;联动全国技术经理人共同探讨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思路、新模式,对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中国创交会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大战略新兴产业、前沿产业、未来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招商投资品牌大会,中国创交会技术经理人峰会作为分会场活动,是 2024 中国创交会的一大亮点。各地的专业技术经理人、各界专家学者、企业家、投资人等主体共聚一堂,共话成果转化高质量发展新蓝图。这对有力提升创新资源的互动、流转与聚集程度起到极大推动作用,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资源互补、人才培养、协同作战的强大合力。" 周木堂说道。
中国创交会技术经理人 50 人会议
共绘构建全国协作网络新蓝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 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 "。实践证明,作为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纽带,技术经理人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有助于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技术经理人,是指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从事成果挖掘、培育、孵化、熟化、评价、推广、交易,并提供金融、法律、知识产权等相关服务的专业人员。技术经理人既懂技术、又懂市场,通过牵线搭桥,推动高校院所的实验室成果变成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被称为 " 科技红娘 "。
我国不断加快推进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2022 年," 技术经理人 " 这一新职业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目前,超过 10 个省份将技术经理人纳入职称序列,许多省市将技术经理人才列入 " 十四五 " 紧缺人才开发目录。科技部印发的《" 十四五 " 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提出,到 2025 年 " 技术经理人数量突破 3 万名 "。
为进一步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构建全国技术经理人协作网络,本次峰会面向全国公开征集了一批具有深厚专业素养、丰富实践经验和广泛行业影响力的技术经理人,从中遴选聘任 " 中国创交会技术经理人 50 人 ",并现场召开中国创交会技术经理人 50 人闭门会议,搭建一个展示风采、交流思想、共谋发展、互融互促的跨领域、跨学科、跨地区协作平台,为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共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 中国创交会技术经理人 50 人 " 包含院士等专业技术人才、科技工作者,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技术转移中心以及各地新型研发机构主要负责人,深耕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人和企业家等。50 名来自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创投机构等多领域的顶尖专家共聚一堂,共建全国技术经理人协作网络,共享创新资源,共谋行业发展,共话交流合作。
中国创交会技术经理人 50 人闭门会议由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董事长秦海鸥主持,重点围绕 " 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优化策略 " 和 " 构建全国技术经理人协作生态 " 两个议题进行探讨,聚焦产业需求、技术供给、技术经理人三端如何相互协作、发挥优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
来自大湾区及长三角、京津冀、成渝、华中等经济圈的技术经理人代表,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卡点、发展现状、关键问题,畅所欲言,群策群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科技与产业 " 双向奔赴 ",催生更多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科技支撑。
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ITTN)秘书长、北京国际技术交易联盟(NICTC)执行理事长、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张璋是中国创交会技术经理人 50 人代表之一。" 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拥有特别活跃的民营经济和高科技产业。未来技术经理人在大湾区会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和创新驱动发展。未来技术经理人应该更多的不仅从高校和科研院所层面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更主要是立足大湾区的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塑造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成为创新发展的主导力量。目前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已经开展了大量的技术经理人专业培训,现在最重要的是建立协作机制,让技术经理人能够有比较好的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更多高质量的技术经理人能投入到一个又一个为企业服务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案例和业务中去。" 张璋说道。
人工智能 + 技术情报 + 全国协作网络
" 三端 " 服务打造成果转化体系闭环
大湾区中心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国,联动京津冀首都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中三角 " 等区域,打造全国创新协作网络。日前,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打造的 " 基于 AI 和全国协作网络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 入选 "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服务示范案例(2024)",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入选的 " 科技创新服务示范案例 "。
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定位为以成果转化为主线的产业科技大数据平台,以 " 人工智能 + 技术情报 + 全国协作网络 " 为核心,打造基于 AI 的成果转化派单撮合平台—— " 湾创成果转化 ",提供产业需求端、技术供给端、技术经理人三端服务。通过点燃投资 " 科学家 + 企业家 + 投资人 + 技术经理人 " 模式进行概念验证 + 种子投资,做有组织的成果转化,打通成果转化 " 最初一公里 " 和 " 最后一公里 ",形成体系闭环。
湾创成果转化平台构建高效链接科技成果和产业需求的 AI 匹配引擎,结合大量的技术转移业务模型算法,对技术供给端和产业需求端进行精准的大数据画像,使科技与产业无缝对接,提升匹配的精度和效率。平台也依托全国协作网络,建立技术经理人派单机制,实现线上 + 线下双线程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目前,湾创成果转化平台已汇聚超 3500 项科技成果,近 500 项技术需求,吸引全国超 400 位技术经理人注册入驻。平台上的注册技术经理人成功策划组织了多场三方对接会议,成为 " 出题者 " 与 " 解题者 " 的桥梁,促进供需两端精准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 技术经理人服务从科学设想到样品再到产品这个过程,而职业经理服务从产品到商品再到爆款商品这个过程。科技与产业这两方的粘合剂,就是技术经理人。新职业方兴未艾,技术经理人需要的是业务场景,需要用武之地,所以我们打造了基于 AI 的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对接平台,让需求发掘不再难,让成果转化不再难,让全国的需求和成果都生动的呈现出来,再通过认领 + 派单的机制,让技术经理人有信息,有活干。" 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首席技术转移官、点燃投资董事总经理吴凯说道。
" 点燃 " 科技成果转化之火
" 照亮 " 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科技成果从基础研究向产业转化面临多个 " 死亡之谷 ",这其中不仅有科技成果走向市场的 " 最后一公里 " 难题,更有科技成果早期概念验证的 " 最初一公里 " 难题。
概念验证(Proof of Concept,简称 POC),是指将研究人员和科研团队的研究思路和初期成果转化为可初步彰显其潜在商业价值的技术雏形。开展概念验证,可以最大程度弥补早期研发成果到市场化、商业化之间空白环节,是科技创新主体跨越科技成果转化 " 死亡之谷 " 的有效助力。
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2024 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布局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打造 " 有组织科研 + 有组织成果转化 " 于一体的科技创新枢纽。2024 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将 " 科技成果转化 " 作为重点工作之一进行了部署,还特别强调要 " 打造一批概念验证中心 "。
本次峰会上进行了概念验证点燃资金点燃仪式。点燃投资将依托大湾区科技服务中心 " 人工智能 + 技术情报 + 全国协作网络 " 的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模式,及力华投资作为国内较早专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投资机构积累的丰富经验,发掘早期高价值科技成果,重点关注 " 无人占领 " 的独特领域。通过设立 " 概念验证点燃资金 ",以概念验证 + 种子投资为核心业务,筛选出具有创新性和市场潜力的项目,提供种子轮投资,组织 " 科学家 + 企业家 + 投资人 + 技术经理人 " 作为 " 科创合伙人 " 全流程介入,陪伴科学家流程化创业,实现有组织的科技成果转化,降低科学家 " 下海风险 "。
通过点燃资金引导、社会资本跟进的方式,真正实现 " 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打破早期科技成果项目融资难困境,有力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 最初一公里 ",实现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培育孵化出一批高技术、高成长的科技领军企业。
点燃投资、力华投资董事长陈粤介绍,在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概念验证这一环节是要帮助科技成果进行技术路线、原型、知识产权、商业模式和团队构成的诸多验证,帮助成果进行有效启动转化并提升成功率。创始团队基于多年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咨询经验和投资科学家创业的案例积累,针对概念验证启动点燃种子投资。" 点燃的工作即是技术经理人的工作,也是天使投资人的工作。概念验证的需求将技术经理人和天使投资人的工作合二为一,我们深入参与、种子投资、做好服务并风险共担合作共赢,成为项目的科创合伙人,以提升成果转化的成功率为目标。" 陈粤说道。
" 现在香港很多基金也在做早期投入,鼓励更多的教授、博士后把他们的论文变成产品。我觉得未来香港的发展要靠金融与创新,创新最核心的就是科技。我们要推动大湾区与国内创新高地深入融合,促进人才、资金、技术高效流通。‘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强调‘众’,现在出现了不少科技前沿、创新‘无人区’的项目,培育跨专业的技术经理人队伍是很有必要的。我认为点燃投资是打造创新生态的一种尝试,更好的发挥市场化的作用和活力,可以鼓励更多有梦想、有创意的年轻人成为技术经理人,去帮助技术成果做早期的转化。" 香港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香港科技园公司董事谭伟豪说道。
而对于打通科技成果转化 " 最后一公里 "," 踢 " 好产业化前的 " 临门一脚 ",在技术到产业的 " 死亡之谷 " 间架起桥梁的 " 技术经理人 " 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峰会现场举行了粤港澳大湾区技术经理人协会(筹)揭牌仪式。
粤港澳大湾区技术经理人协会(筹)由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联合北京国际技术交易联盟、中关村技术经理人协会、香港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等单位发起筹建。协会的筹建,将在健全粤港澳大湾区技术经理人职业体系建设、融入国际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迈出坚实的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技术经理人能力评价三地互认、国际互认,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技术经理人能力评价标准,实现国内外高水平技术经理人 " 双向奔赴 ",为海外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海外科学家引进,搭建技术转移 " 桥梁 "。对大湾区加快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推动科技成果在国内外舞台上展示和应用、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创交会十大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发布
创交会启动仪式上发布了中国创交会十大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暨南大学推荐的 " 新型抗肿瘤 TRK 抑制剂 JND5932 的开发 "、香港理工大学推荐的 "Scolioscan® 无辐射三维超声波成像技术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推荐的 " 离子束非晶碳基薄膜项目转化案例 "、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推荐的 " 纺织印染数字化管控平台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推荐的 " 金属橡胶材料的制备技术 "、华南农业大学推荐的 " 不同熟期优质荔枝系列新品种选育和高接换种技术创新及应用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推荐的 " 海洋牧场养殖平台 "、华南师范大学推荐的 " 定量 FRET 显微成像仪 "、广州市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推荐的 " 室内定位导航技术 "、广东省免疫学会推荐的 " 免疫年龄’人工智能计算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10 个优秀典型成果转化案例入选。
其中,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推荐的 " 金属橡胶材料的制备技术 " 案例创新跨区域合作模式,为更多城市探索加速 " 融湾 " 之路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在广州市黄埔区政府和福建省龙岩市经开区政府的支持下,广州的技术经理人团队多次组织三方会议进行技术需求对接和成果转化撮合,成功促成黄埔材料院和福建强纶新材料有限公司合作成立 " 广龙联合金属橡胶研发中心 ",总投入 1000 万元。研发中心将集中力量攻克金属橡胶材料的制备技术、性能优化及应用开发等关键问题,通过共享资源,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合作 , 加速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技术转移 , 推动广龙新材料技术在工业和民用领域的创新与突破。
主题分享 + 圆桌对话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科技成果转化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的关键所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峰会邀请院士专家、大院大所,北京、上海、大湾区等代表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工作进行主题分享,探讨如何构建开放共享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总结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的培育方法,研究如何提高新型研发机构转化效能、展示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及成效。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国际制造工程师学会会士杜如虚进行了《制造的创新、布局与应变》的主题分享。他在演讲中回顾了制造业的四次工业革命,详细介绍了 AI 技术从算法到大型语言模型的发展,指出了 AI 发展面临的如信息茧房和随机性问题等挑战,他认为,人工智能将深刻改变制造业格局,未来智能制造与 AI 深度融合大有前景。
巴西科学院院士、东莞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特聘教授袁锦昀进行了《Brazil-China Cooperation 中巴合作视角下的国际技术转移实践》的主题分享。巴西是中国在拉丁美洲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中国一直是巴西在全球范围内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和巴西都是重要的新兴经济体,也是金砖国家等多边合作机制的重要成员,两者都有巨大的市场容量和发展潜力,在经济、贸易、人文、科技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他深入探讨了中巴两国在国际技术转移领域的合作实践。他强调,中巴两国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联合研究、人才培养及平台建设等举措,促进了技术交流与资源共享。
上海技术交易所董事长、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总裁谢吉华进行了《技术要素市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主题分享。他强调了技术要素市场对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关键作用。他指出,通过技术要素市场的完善,能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还介绍了 " 四链融合、要素融通 " 的创新生态构建,旨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向东进行了《创新驱动,赋能未来——超快 / 极快充动力电池 " 独角兽 " 锻造记》的主题分享。他介绍了广州巨湾技研在超快充电动力电池领域的突破。巨湾技研成功实现 XFC 电池量产,大幅提升充电速率至 10 分钟内充入 80% 电量,成为全球首家实现此技术的企业。巨湾技研通过技术创新解决电池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难题,推动电动汽车极速充电生态建设。未来,巨湾技研将继续研发新型储能器件,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注入新动力。
点燃投资董事长、力华投资董事长陈粤进行了《助力科学家成果转化的点燃实践》的主题分享。他强调 " 技术经理人 + 天使投资人 " 模式在科创中的重要性,并提出 " 概念验证成功标志 = 种子投资 " 的观点。陈粤还指出了科学家创业的挑战与机遇,呼吁建立技术经理人协作网络,以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发科学家创业的热情与潜力。
香港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香港科技园公司董事谭伟豪进行了《香港科技成果转化经验与前瞻》的主题分享。他指出,香港正积极转型为创新智慧型社会,通过加强科研合作、推动技术转移及商业化、培养高科技人才等措施,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同时,香港政府设立多项资助计划和投资基金,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他还强调了香港作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的角色,展望了未来在科技领域的持续创新与突破。
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ITTN)秘书长、北京国际技术交易联盟(NICTC)执行理事长、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张璋进行了《全球化时代的开放创新合作与技术垄断》的主题分享。他深入分析了全球化时代的技术创新与合作趋势。他指出,当前世界正处于技术垄断与大国博弈的复杂局面,但开放合作仍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关键。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不断上升,展现出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他还介绍了中国在国际技术转移领域的多项举措,并呼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峰会圆桌对话环节,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科技成果与技术评估部部长、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副秘书长、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研究院副理事长武思宏,广州产业投资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柯加良,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理事长邵汉彬,中国技术交易所副总经理孙芸,技术转移研究院平台创始人肜豪峰,天津市技术经理人发展促进会理事长王琪,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首席技术转移官、点燃投资董事总经理吴凯等嘉宾围绕 " 构建全国技术经理人协作网络,充分发挥技术经理人的桥梁作用 " 展开探讨,推动全国各领域技术转移人才跨领域、跨学科、跨地区协同合作,共同促进全国高水平科技成果高效率、高质量转化。